2018年,杭黃高鐵建成通車,建德正式進入高鐵時代,2025年金建、衢建兩條高鐵線也將在建德匯聚,我市將全面融入國家高鐵網,真正成為內引外聯(lián)的浙西綜合交通樞紐。但在建德人民的記憶里,一條已存在了60多年的鐵路卻靜靜地蜿蜒在建德主城區(qū)的西側,和熱鬧大氣的高鐵站相比,略顯幾分蒼涼和冷清,卻以厚重的歷史見證著建德的發(fā)展。它就是建德歷史上的第一條鐵路——蘭銅線,現(xiàn)名金千線。
1956年,鐵道兵第十師所部進駐壽昌,承建蘭溪至銅官段鐵路線。1957年春,新安江水電站開工建設,為了運送砂石物資,鐵路同步修到江村埠。1957年8月底,這條鐵路建成,運輸物資的貨運列車悠揚綿長的鳴笛聲響徹在銅官峽谷,建德就此進入了鐵路時代。1964年,為解決安徽省和淳安縣物資的過壩運輸,朱家埠至嶺后7公里段鐵路線于5月開始投建,1975年竣工通車。金千鐵路在新安江水電站竣工后的60多年時間里,一直為金華、蘭溪、建德三地的旅客提供便捷出行服務。
李淳安是一位退休鐵路人,1975年,年僅20歲的他開啟了在鐵路系統(tǒng)的工作生涯,從制動員、調車長、車站值班員到車站站長,幾十年里,始終工作在金千鐵路上,對這條鐵路有著深厚的感情。李淳安告訴記者:“1975年,我剛好進入嶺后站參加工作,當時有11個車站,該路段因山多路陡,機車牽引定位為450噸?!?/p>
上世紀70年代條件非常艱苦,火車靠燒煤產生動力,列車駛過留下一陣陣轟隆轟隆聲響。當時條件差,蒸汽機車需要一名司爐工不停地用鏟子添煤,跑一趟車,人都累得虛脫。到了上世紀80年代,火車頭從美國KD7換成了國產建設型,牽引噸位變大了。上世紀90年代又從蒸汽機改成了內燃機運行,從燒煤變成燒柴油,那時春運,車廂里面塞滿人,沒有座位票的乘客只能睡到行李架上或凳子底下。
隨著經濟社會的發(fā)展,人們出行方式變得多樣化,愿意坐綠皮火車的人越來越少,2009年5月11日“千島湖—義烏”7104次列車發(fā)出了最后一列班車,開行近半個世紀的金千線客運列車在時代的洪流中退出歷史舞臺。但如今這條線路并沒有被徹底廢棄,每天仍有幾趟貨運列車在開行,承擔著大宗物流運輸的任務,特別是農夫山泉基地的鐵路貨運。
沒有了綠皮火車,建德人就一直期盼著高鐵的到來,隨著2018年杭黃高鐵的開通,建德邁入了高鐵時代。從時速四十公里的綠皮車,到如今時速三百多公里的高鐵,從轟鳴聲震耳、冒著白煙的蒸汽機到內燃機車、電力機車,再到如今的“復興號”動車組,在四十多年的堅守中,老鐵路人李淳安見證了我市鐵路運輸多次發(fā)展與變遷。李淳安對記者感慨道:“作為一名退休的老鐵路人,我感到這些變化足以展示鐵路交通的質變,就像我們的國家一樣,變得日益強大。”
借勢高鐵,建德展開頗具前瞻性的謀劃和充分準備。布局高鐵沿線經濟帶,投資百億元建設產城融合的高鐵新區(qū),作為新興產業(yè)發(fā)展和傳統(tǒng)制造業(yè)轉型升級的承載之地。2022年7月5日,建德整合原有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(航空小鎮(zhèn))和高鐵新區(qū)(高新園)兩個產業(yè)平臺,正式掛牌成立建德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(高新園),規(guī)劃面積調整為195.52平方公里。同年12月,建德高鐵新區(qū)投資發(fā)展有限公司與建德經開集團有限公司股權進行整合,組建成立建德經開集團控股有限公司。自此,建德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牢牢扛起建德工業(yè)經濟主平臺、主戰(zhàn)場、主引擎的發(fā)展重任。
同時,杭黃高鐵也串起了黃山、千島湖、新安江、富春江、杭州等世界級旅游勝地,已經形成杭黃世界級旅游廊道,身處其中的建德,著眼全域旅游,前瞻謀劃,高招頻出,創(chuàng)意滿滿。高鐵開通當年,建德全年接待游客1117萬人次,首次突破“千萬”大關。
2025年,金建、衢建兩條高鐵將全部貫通,高鐵建德南站和大洋站也將建成投入使用。一個縣(市)有三條高鐵,在浙江乃至全國也是很少見的,未來隨著高鐵網的聯(lián)通,建德的交通區(qū)位優(yōu)勢將更加顯現(xiàn)。
時光荏苒,存在60多年的金千鐵路,見證了建德的發(fā)展,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,如今作為一條貨運專線,在悠揚的鳴笛中繼續(xù)行駛著。而隨著鐵路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建德正以全新速度駛向未來,譜寫新的時代華章。
(記者 魏思奇 孫力圖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