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日的楊村橋鎮(zhèn),長寧溪畔的連棟溫室大棚內,龍源村與黃盛村的莓農們正彎腰扦插草莓苗。近日,這兩個擁有多年草莓種植歷史的村莊,通過標準地建設、技術共享、品種創(chuàng)新等,探索出一條破解育苗難題的共富新路。
龍源村位于長寧溪上游,自2008年引入草莓種植后,逐漸形成全村320戶中超百戶種植草莓的產業(yè)格局。長寧溪下游的黃盛村也有多年種植草莓、黃桃的技術和經驗。今年,兩村打破行政壁壘,共同流轉了20畝土地,抱團探索草莓育苗,搭建基質育苗床,配套水肥一體化設備,推動傳統(tǒng)地栽向基質栽培轉型。黃盛村黨總支書記、村委會主任王建設表示,如果今年這一做法成功的話,明年、后年將持續(xù)這樣做下去。
“過去自繁自育的匍匐莖苗易染病蟲害,成活率也不高?!饼堅创寮夹g員葉建強道出傳統(tǒng)育苗痛點。如今,兩村合作組建專業(yè)團隊統(tǒng)一技術標準,采用基質育苗技術,從源頭阻斷土傳病害,從剔除穴盤基質防根腐病,到淺栽壓實保根系發(fā)育,通過水稻與草莓輪作模式,以交替種植的形式改善土壤生態(tài),提高草莓的抗病毒性和產量。
(記者 別陽軍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