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節(jié)前后,人們除了吃粽子、插艾葉外,還要給孩子們帶上香囊,寓意幸福吉祥,又可防蚊驅蟲。香囊是古代勞動婦女創(chuàng)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,是男耕女織為標志的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,也是越千年而未泯的傳統(tǒng)文化的遺存和再生。
香囊多以錦制作用五色絲線纏成,內裝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制的細末,又稱“香包”、“荷包”等,一般系于腰間或肘后之下的腰帶上,也有的系于床帳上,今人多將其懸掛于房間、車內,或系在包上,也有送給小朋友掛在胸前的。香囊因其香味獨特可防蚊驅蟲,又因多是芳香化濕的中藥如藿香、菖蒲、艾葉等又有化濕氣的作用,另外香囊圖案多彩寓意趨吉避兇深受人們青睞,亦可作為傳情答意之品。上溯清朝把香囊作為賞賜之品,后有“寄君做香囊,長得系肘腋”之情侶間愛情的信物,時下也可贈老人祝健康,送小孩愿平安。
杭州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主任中醫(yī)師陳青師說,香囊也可作為辟疫的外治法,明末醫(yī)家吳有性所著《瘟疫論》認為邪易從口鼻而入,“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?zhèn)餍陌?,中醫(yī)認為肺開竅于鼻,脾開竅于口,香囊中的中藥氣味較重,從口鼻而入可醒脾益肺,達到祛邪(防疫驅蟲化濕氣)扶正(醒脾益肺益氣血)的作用。
杭州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副主任中醫(yī)師傅大治老師說,芳香類中藥制成香囊內容物,經口鼻吸入,可對人體進行整體調節(jié)?,F(xiàn)代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芳香類中藥對流感、水痘、麻疹、流行性腮腺炎、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多種疾病有預防作用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,中藥香囊作為袪邪辟穢的傳統(tǒng)方法,被廣東、湖北、山東等地區(qū)作為預防方運用。
臨床上根據(jù)中藥組方不同,香囊用途也各異,比較常見的有防蚊驅蟲香囊、預防感冒香囊、醒腦開竅香囊,也可根據(jù)病人的具體證型辨證組方使用,建議咨詢中醫(yī)科醫(yī)生。
(通訊員 劉冰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