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,而且是身體、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(tài)。
這是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,賦予健康多維、立體的概念,而不再是人們原來所認為的沒有疾病、不虛弱。除了身體健壯,無器質(zhì)性疾病外;所謂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(xù)的心理狀態(tài),當事人能夠有良好的適應能力,具有生命的活力,并能發(fā)揮本身的能力和潛力;同時保持良好的人際關(guān)系,社會功能良好,保持與環(huán)境和社會及人際交往的協(xié)調(diào)。
典型誤區(qū)
一、健康就是不生病。
“能吃能睡,身強體壯,我哪里不健康了?”傳統(tǒng)的觀念將“健康”與“沒有疾病”等同起來。然而試想,一個整天疑神疑鬼,遇事則哀聲嘆氣的人,即使身軀再強壯,你能說他是健康的嗎?
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人們對健康的理解逐漸趨向多元化,更多的內(nèi)涵被加入其中,涉及身體、心理和社會適應等多個方面。新的健康概念闡明了需要努力的目標,引導人們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識和技能,不斷完善自我。
二、身體、心理和社會適應這幾方面相互獨立,健康就是三者的簡單相加。
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,當生病的時候,人的情緒往往也會變得低落,同時也限制了參與社會生活和工作的能力;反過來當工作中遇到坎坷,也會影響情緒,而長期的心里壓力則又可能引起一系列疾病?,F(xiàn)代醫(yī)學已經(jīng)證明了,許多疾病如高血壓、消化性潰瘍、支氣管哮喘等,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(guān)。
所以說,它們相互依存、相互影響,只有三者統(tǒng)一才能互相促進,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