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欧美日韩激情视频一区|午夜性色福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|中文字幕s级优女区|2018天天弄国产a

<delect id="f1v2q"></delect>
    1. <delect id="f1v2q"><pre id="f1v2q"><rp id="f1v2q"></rp></pre></delect>
        1. 副刊風(fēng)情 建德新聞網(wǎng)
          0571-58318323
          我要投稿
          建德市新聞傳媒中心 主辦
          您當(dāng)前的位置: 建德新聞網(wǎng) > 建德頻道 > 副刊風(fēng)情

          微信掃一掃分享

          龍溪(下)
          2018-10-11 15:36

          大石塢與毛灣在鳳凰山下一個叫高灣的村前匯聚。鳳凰山,相傳是方臘的妹妹百花公主的點(diǎn)將臺,山上有一口古井,叫碧波井,是方百花及其部將屯軍時所鑿,井水常年不枯,飲之甘甜。 

          庵口就在高灣村前兩里不到。清康熙十一年(1672)有個叫陳家任的佛教信徒路過這里,見這里青山四壁,溪水環(huán)流,是個結(jié)緣的好去處,就四處籌資,在溪邊建了一座庵堂——優(yōu)曇庵,當(dāng)時的建德縣知縣項一經(jīng)曾為其寫了一篇記,詩人胡體仁為其寫了一首詩: 

          霽爽初開出郭游,殘花歷落過嵐收。 

          路通禪境新蒲細(xì),云接僧龕古徑幽。 

          孤嶂含青浮遠(yuǎn)浦,寒泉拂黛繞芒洲。 

          鐘聲何處隨風(fēng)度,攜屐前溪數(shù)白鷗。 

          庵堂香火盛時,天天都有人來上香禮佛,久之,就有人在庵旁居住了下來,后來,庵前居然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,村名就叫庵口。 

          過去的庵口地處荒僻,兩邊的山上全是墳場。清朝年間,嚴(yán)州府的教場也設(shè)在這里。 

          教場是舊時屯兵、練兵、閱兵及舉行武科舉考試的地方。當(dāng)年的教場門外立著一座石坊,上書“教場”二字。州府撤銷后,教場也隨之撤銷,那座石坊也隨之倒下,只有“教場”二字被留了下來,成為后來在此形成的一個村坊的村名。 

          庵口屯兵其實有來已經(jīng)久。 

          唐朝末年,王仙芝率眾起義,鹽商黃巢因?qū)遗e不第,奮而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,投奔了王仙芝。后因王仙芝戰(zhàn)死,黃巢自率部隊南下廣州,原想據(jù)廣州而王,終因水土不服,重新北上,于廣明元年(880)攻陷睦州。黃巢把部隊駐扎在城外西郊,也即今庵口一帶,所以,庵口西側(cè)的那座山至今還被人稱作屯軍山。 

          屯軍山不高,有峰九座,故又名九峰山。宋仁宗寶元二年(1039),僧文益禪師云游至此,見此山與安徽九華山近似,就四處化緣,于山間建九峰庵,后改為九峰寺。 

          九峰寺處在一山坳之中,環(huán)境清幽,佛徒信眾、文人雅士都愛入山賞游。北宋時睦州刺史趙抃游九峰寺時,留下過這么一首詩: 

          龍邱石室人難繼,安定書堂世莫登。 

          但見煙蘿最高處,九重排列一層層。 

          趙抃(1008—1084),字閱道,號知非子,衢州西安(今衢州市柯城區(qū)沙灣村)人,進(jìn)士出身,曾任睦州知州,因其人品、學(xué)問都十分了得,被召入宮中,任侍御史、太子少保,逝后被追贈太子少師,謚號“清獻(xiàn)”,著有《趙清獻(xiàn)公集》。 

          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、書畫家,“元末三高士”(另兩位是陸居仁、錢惟善)之一楊維楨客居嚴(yán)州時,也曾以此為舍,賦詩讀書。一個白雪飄飛的夜晚,楊維楨獨(dú)坐燈下,思念著這年春天與他一同上嚴(yán)州的老友張伯雨,并寫下了這樣一首詩: 

          春江大汛潮水長,布帆一日上桐廬。 

          客星門巷赤松底,野市江郊凈雪初。 

          柱宿雞籠山頂鶴,半量舟網(wǎng)壩頭魚。 

          來青小閣在林表,故人張燈修夜書。 

          九峰寺屢毀屢修。現(xiàn)在的九峰寺是2004年重建的。 

          與嚴(yán)州東北郊碧溪塢舊有先農(nóng)壇一樣,西北郊舊時也有一座壇——社稷壇。社稷壇是祭祀社神和稷神的地方,一般都建在城之西北。社是土地神,稷是五谷神,這兩者都是農(nóng)業(yè)社會最重要的根本。從京城到地方各級城市都建有社稷壇。嚴(yán)州城外的社稷壇初建于何時已不可考,舊志上說,社稷壇于宋宣和三年(1121)從城西南移至城西北,自宋至清,歷代官員于每年的春秋兩季,備上整羊一只、整豬一頭,前往祭祀,這樣的習(xí)俗直到晚清的太平天國時才被完全取消,此后不再舉行,社稷壇也不見了蹤影。 

          自烏龍嶺入城的官道經(jīng)過庵口,從武定門入城,這也是李文忠重建嚴(yán)州城時,在東(興仁)西(和義)南(澄清)北(拱辰)四門外,另在西北設(shè)武定門的原因。城之西北一帶的故跡也相當(dāng)多,其中最為有名的當(dāng)屬思范亭了。 

          范仲淹知睦州時,常出西郊游。小西門(即武定門)外的那座小小的其形如一小兒般的山是他最愛去的地方,因為山上有座寺,為唐神龍年間所建。當(dāng)時的李唐王朝剛從武則天手中重新接過皇位,寺名就叫中興寺。兩年后,改名龍興寺,唐玄宗時,以其年號為開元,故又改名開元寺。看來,當(dāng)時的地方官員的“政治意識”還是很強(qiáng)的。 

          開元寺雖然規(guī)模不算太大,但因寺中曾出過一位名僧而遠(yuǎn)近聞名,這位名僧叫道明,俗姓陳,其事被收入佛教典籍《五燈會元》中,史稱陳尊宿。 

          劉長卿任睦州司馬時,雖然心情倍感壓抑,幸好有嚴(yán)陵山水的慰藉,他那顆孤獨(dú)的心才稍稍得以平復(fù)。一天午后,他辦完公事,順手寫下這樣一首詩: 

          幽居蘿薜情,高臥紀(jì)綱行。 

          鳥散秋鷹下,人閑春草生。 

          冒風(fēng)歸野寺,收印出山城。 

          今日新安郡,因君水更清。 

          然后就出得城來,信步來到開元寺,與寺僧喝茶談禪,一天的煩悶頓時煙消云散。 

          到了宋朝,開元寺又被改為承天寺。有一次,范仲淹與好友章岷同游承天寺,并寫下五律一首: 

          僧閣倚寒竹,幽襟聊一開。 

          清風(fēng)曾未足,明月可重來。 

          晚意煙垂草,秋姿露滴苔。 

          佳賓何以佇,云瑟與霞杯。 

          后來,他的好友、詩人劉述去溫州上任路過睦州,見到這首詩,就在其后和了一首五律: 

          竹閣寒相倚,云窗晚共開。 

          閑身方外去,幽意靜中來。 

          聲響風(fēng)隨籜,陰移石上苔。 

          遲留更清夜,待月露盈杯。 

          都說江山還要文人捧,有了歷代詩人的題詠,這座小小的像小兒一樣的山就出了名。盡管承天寺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,但這座山卻從未閑下來過。不知從什么時候起,山上出現(xiàn)了兩座寺,一座叫做能仁寺,一座叫做資福寺,此外還有竹閣三間,難怪后人把這座山稱作道場山。也不知從什么時候起,竹閣內(nèi)多出了一尊范仲淹像,大概是人們對愛民如子的范老夫子的崇敬吧,竹閣也自然成了思范亭。明景泰四年(1453),嚴(yán)州知府劉綱在亭內(nèi)增塑了呂祖謙像,嘉靖三十八年(1559),嚴(yán)州提學(xué)副使范惟一又在亭內(nèi)增塑張栻像,從此,思范亭就成了三先生祠。 

          (記者 沈偉富)


          責(zé)任編輯: 儲玲娟

          掃一掃關(guān)注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