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溪指的是梅城西北那條發(fā)源于烏龍山西麓的小溪。
2007年,庵口和大石塢兩個行政村合并時,當?shù)厝擞谩褒埾倍肿餍碌拇迕?,其理由是:這兩個村里的人一直共飲這條源自烏龍山的小溪里的水,是這條小溪把兩個村的人聯(lián)在了一起。看來,“龍溪”這個村名的誕生還有讓兩村人的友誼永存之寓意。
龍溪源自烏龍山,自西北往東南,最后在梅城西邊的建昌山下注入新安江,它所流經(jīng)的地方叫裴家塢。
關(guān)于裴家塢的來歷,民國《建德縣志》引康熙《建德縣志》這樣說:“(裴家塢)相傳為裴丞相垍故宅。”
裴垍(音péi jì)是山西聞喜人,他出生于哪一年,已無從考證,只知道他入閣拜相是在唐憲宗元和三年(808)九月,兩年后因病去職,并于元和六年(811)病逝。史書上還說他“年少柄用”“雖年少,驟居相位”,可見他出道時很年輕,死時也很年輕。然而,他的政績卻不容忽視:他整飭吏治,抑制宦官干擾政事;他改革兩稅法,廢除苛捐雜稅,大大減輕了百姓負擔,尤其是江南地區(qū);他鼓勵諫官言事,所提拔的白居易、元稹等人,均以暢所欲言、敢于抨擊時政而知名;他推薦的李絳、崔群、裴度等人,后來都成為一代名相。特別是在用人方面,他是唯才是用,有這么一個故事足以說明這一點:
裴垍當上了宰相后,有個朋友從大老遠的地方趕到京城來拜訪他。裴垍并不因地位的懸殊而流露出半點輕蔑之心,不僅盛情款待,還經(jīng)常與他飲酒敘舊,相處得十分融洽。更難能可貴的是,裴垍給老友充分的自由——老友在裴府可以“無所不為”,縱情玩樂、猛吃猛喝,均不受限制,簡直比在自己家里還自在。眼見裴垍如此重視感情,如此珍惜友誼,老朋友心里美滋滋的,趁機請求裴垍將自己調(diào)來長安,弄個“京府判司”的官兒當當??扇f萬沒有料到,這次卻碰了個大釘子,被裴垍一口回絕:你確實有才能,有政績,然而這個職位不適合你,我裴垍可不敢因為私交而破壞國家的法度。老朋友不死心,他和裴垍說:我遠在外地,父母年邁,家中照顧不到,妻子多病,水土不服,致使自己不能安心工作,子女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,等等。總之,他確實很困難,太需要老朋友的照顧了。裴垍的回答則更加干脆:如果以后碰上一個瞎眼宰相,你的這些要求或許會得到同情,但是現(xiàn)還好是我裴垍當宰相,你的這個要求是不合理的。一下子就將后門給徹底堵死了。
這個故事被司馬光寫入了《資治通鑒》,顯然是想給當時或以后的皇帝及執(zhí)政大臣們一些借鑒。
但是裴垍與遠在江南睦州城外的一個小山塢真的有關(guān)系嗎?大概是當?shù)匕傩沼懈杏谂嵩紫嗟幕菡笱莩鰜淼陌?。因為這個山塢原本就叫陪郭塢(也有寫作培谷塢的)。在當?shù)厝说目谝糁校凹摇迸c“郭”“谷”音近。
裴家塢的最深處叫大石塢。
大石塢是烏龍山西南腳下的一個山塢,因塢中矗立著兩塊巨大的巖石而得名。一百多年前,一些從外地逃荒而來的人相繼在塢中開山定居,并漸漸地形成了一個村落,村名也叫大石塢。
村西還有一個山塢。早年,塢中有一簡庵,此庵簡到何種程度?四壁是泥墻,屋頂蓋的是茅草,故名茅庵。塢以庵名,稱茅灣,后又寫作毛灣。
毛灣是上下烏龍嶺的必經(jīng)之地。烏龍嶺是進出嚴州城的重要孔道之一。古往今來,這座嶺上不知留下了多少販夫走卒的足跡,更不知倒下了多少將士的身軀。從北宋末年的方臘,到元末明初的李文忠,從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國,到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戰(zhàn)爭,大凡與嚴州相關(guān)的戰(zhàn)爭都離不開烏龍嶺。特別是那個神乎其神的傳說——烏龍嶺神助宋公明的故事,在(睦)嚴州城內(nèi)外傳誦了千年。
這條古道不知開通于何時,但至少有千年以上的歷史,這條被人走了千年的古道,卻在現(xiàn)代交通發(fā)達之后的十來年間,湮沒了。幾次曾試圖再走一遍古道,都被道旁叢生的柴草荊棘擋了回來。而嶺上那座名噪一時的粉泉庵,也只從當?shù)厝说目谥械玫揭稽c信息。
粉泉庵是烏龍嶺上的一座庵堂,因“庵下有泉從石竇出,色如白粉”而得名。粉泉庵是往來行人歇腳的好去處,可惜的是,不信佛只信上帝的太平軍一把火把它給燒了。戰(zhàn)后,有人在原基上重砌了一座小庵,并改名為“永福庵”,意思是永遠造福于人,庵中常有人施茶,其水即汲于庵下的“粉泉”。
(記者 沈偉富)
